背景
随着23年购入相机,23、24两年于对象每个长假都跑出去旅游,玩遍了川西、内蒙、甘南、青海等地,存储的照片已经有几百个G了,iCloud空间逐渐捉襟见肘,土耳其区iCloud订阅价格翻倍无疑让我雪上加霜,这个时候上网查询解决方案,了解到了NAS这个新玩意儿,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。
NAS的全称是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,中文译为“网络附加存储”。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连接在你家网络上的、拥有超大容量的、属于你自己的智能硬盘。它不是直接插在某一台电脑上(那是移动硬盘),也不是放在遥远的数据中心(那是公有云盘),而是安安靜靜地待在你家的路由器旁边,为你家庭网络里的所有设备(电脑、手机、平板、智能电视等)提供数据存储和访问服务。简单来说:NAS = 私有化、大容量、联网的家庭数据中心。
硬件选择
首先图省事儿肯定是成品NAS优先,查了几个电商平台的热门型号,入门款比如极空间的双盘位NAS价格接近1k,但是性能捉襟见肘,arm架构的芯片基本告别了可玩性,群晖家虽然常年深耕领域,但是配置一言难尽,属于是买硬件送系统,作为一个追求极致性价比的我显然不合适。
在这个背景下关注到了飞牛OS,是24年中由国内团队推出的NAS系统,安装简单,交互友好,没有像黑群晖那样繁琐的配置和操作。所以最终定下来的方案是咸鱼自购硬件+国产飞牛OS。
主板
选择主板应该是NAS硬件搭建中最重要的一环,主板将直接决定NAS的硬盘数量、拓展性、CPU选择,由于追求性价比,所以基本告别了ITX方案,你给我说七八年前生产B250i还能卖三四百我都觉得好笑,所以最后选择的是M-ATX方案,这导致最后搭建出来的NAS体积较大,在意体积的朋友慎选。最后选择的主板为华硕B250M-A,照常看一下配置:
支持6、7代CPU,刷魔改BIOS可以上8、9代
6 SATA硬盘接口+2 m.2硬盘接口
1*pciex16, 2 * pciex1,3.0速度
拓展性上,盘位充足,pcie可以拓展万兆网卡,7代U开始的核显支持主流格式4k解码,版型是标准M-ATX,除了这个是硬伤外没有太大毛病
CPU
搭建NAS不像搭配普通电脑一味追求性能,因为NAS 24h运行,较低的待机功耗才是首要考虑因素,浏览论坛由很多人推荐奔腾G系列7代,比如G4560、G4600,标称功耗53w,实际上待机时远远跑不到这个功耗,对比了核显性能我最终选择了G4600,核显性能更高但是价格并没有贵很多,对于影音和图片存储NAS,良好的核显性能在解码、AI相册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。
机箱
也是来自社区的灵感,台科中电H2,PDD 29r拿下,支持标准M-ATX版型、标准ATX电源,支持4盘位(3*3.5+2.5)。
最后给出我的硬件列表
系统安装
这里没什么好说的,官网有详细的安装教程,这里可能遇到一个问题是安装后重启无法正常引导进入系统,后面把写盘工具从Rufus改为balenaEtcher解决了这个问题,balenaEtcher下载地址。
硬盘阵列
系统盘安装在主板M.2接口上,外接了五块硬盘(4*4TB 机械 + 1*1TB SATA固态),前面提到了台科中电H2只支持4块硬盘,我这里怎么改为5块的呢,这里卖个关子,后面会提到。以下是我的硬盘阵列组成:
存储空间1:RAID1阵列,这里保存了比较重要的资料数据,包括照片、个人博客备份等,1:1的冗余保障了即使损坏一块硬盘也能立马恢复
存储空间2:系统盘,没什么好说的
存储空间3:这是我PC上淘汰下来的一块SATA固态,用于存储像Docker镜像、相册模型等小文件,可以实现读取加速
存储空间4:RAID0阵列,这里存储了影音资源这种不重要的数据,这里的资源即使丢了大概率也能从其他地方找到
相信肯定会有人问:为什么不组RAID5?
我这里的考量主要是没这个必要,重要数据肯定是需要云同步的,RAID5恢复失败网上的例子也比比皆是,恢复过程也很麻烦,还不如RAID1,坏了直接换块盘,几乎无损切换,无需等待恢复。
软件安装
由于NAS的主要作用是存储,所以安装的应用是偏资源型的:
immich相册:知名的开源相册项目,支持人脸识别、AI搜索等高级功能,还有链接共享,这是飞牛相册暂时没有的功能,所以我这边选择多部署一个immich
navidrome:个人音乐库
talebook:个人书库
xiaomusic:这个项目可以将个人音乐库中的音乐推流到小爱音响
其实这其中还有更多玩法,但因为家里有软路由,所以其他诸如网关、博客网站等应用都安装到了软路由上,后面的文章会介绍。
总结
本次使用了约500预算搭建了万兆8盘位NAS,支持4K全解、x86的CPU为NAS带来了足够的可玩性,不失为性价比之选。